作者:佐々木 典士的第一本書《我決定簡單的生活》教我們如何成為極簡主義者,第二本書:《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》教我們如何培養好習慣,我真心好喜歡內容。
- 為什麼培養習慣這麼難?
1.一開始養成習慣需要「獎勵」,但是往往好習慣一開始都很痛苦:
習慣的養成需要先有「獎勵」,才會讓人想要做那件事。但是往往好習慣一開始都很痛苦。
- 早起晨間習慣:一早要克服貪睡的身體起身。
- 閱讀習慣:比起滑手機,要打開一頁一頁書。
- 睡前「冥想」:倒頭大睡比較快,坐在床上冥想,需要靜下心,剛開始念頭都會非常多,突然想到衣服忘記曬,食物忘記冰,就很想起身去做事。
我們常常無法忍耐,就想先去享受比較快。
2人類天生為了活命,無法忍耐:
我們的身心有99%還停留在過去的狩獵生活,在遠古時代能活下去就是最重要的事,因此有「食物」是生存之道,所以只要有得吃就好了,怎麼可能會有東西在面前忍住吃呢?
因此即使我們已經生存在非常便利的世界,但我們的大腦還沒有進化到這個世界,看到炸物,滿滿高熱量的美食當前,就無法受誘惑,大口吃肉。
- 一開始如何培養好習慣?
1.培養習慣,從建立假性獎勵開始
要完成一個大目標的獎勵,可能要等到非常久。這就是為什麼培養好習慣很難,但是我們可以製造「假性獎勵」。
- 寫完日記可以喝一杯喜歡的飲料(最近愛上blood orange果汁)
- 早起的獎勵是,鍋煮奶茶
這些假性獎勵可以讓人慢慢養成習慣,再從習慣中獲得獎勵。切記「只要養成習慣,即時有獎賞,培養好習慣本身就會帶來獎勵
- 培養閱讀習慣後,閱讀本身帶來的新知,就能帶來很大的獎勵。
- 培養起慢跑的習慣,跑完步之後,身體很舒暢就是很棒的獎勵。
2.勞動興奮:一切都是從「行動」開始!
日本腦科學家池谷裕二:「大腦的伏隔核活躍時,人就會充滿幹勁,但人必須先行動,伏隔核才會發揮作用」
- 去海邊跑步、做瑜伽感覺很難,但是一但你開始準備瑜伽墊、穿上慢跑鞋踏出家門時,幹勁就來了(大腦的伏隔核開始啟動),很自然地就開始運動了。
3.情緒才是「意志力強弱」的關鍵*(越開心越有意志力)
棉花糖的實驗裡也證實了,如果讓孩子想開心的事情,孩子忍受不拿棉花糖的時間就會增長。
- 我自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,在日本生活如果被先生負面情緒攻擊時,在超市裡就會大買洋芋片高熱量的食物,暴飲暴食,最後吃完還會很後悔。但是回台灣時,有愛的家人在身邊,反而就不會想吃垃圾食物,吃什麼都很開心。真的是因為大腦還處在遠古時代,為了保命,遇到壓力就會先大吃,因此容易造成暴飲暴食,因此情緒不好,就會造成意志力降低。
- 實驗也顯示,如果學生承受很大的壓力,不運動、抽菸、吃垃圾食物的機率都會大增加,還很容易不刷牙、容易睡過頭、還有衝動消費。
- 研究指出,只要產生「自我肯定感」,意志力就不會降低。
- 如何維持好習慣?
1.培養習慣就是「每天做,最容易」
想要培養一個新習慣,最容易的方法就是「每天做」。如果想著一週跑步兩次,每天心裡都要想「今天是跑步的日子」嗎。如果直接是每天做,就不用思考今天該不該跑,跑就對了。
- 鈴木一郎即使在美國職棒大聯盟休假期間,也ㄧ定會去球場練球。他說:「他曾經想知道休息對自己有沒有幫助,結果一整個月都沒運動,發現身體不是自己的,就像生病一樣」。徹底休息沒用,還是持續運動,這就是求道者的樣貌,「絕不停下來」是鈴木一堂的準則。
- 美國作家約翰 厄普代克(john Updike )每天固定寫作,原因是他說:「不寫太輕鬆了,一但習慣安逸就再也寫不出來了」
2.記錄為什麼自己無法每天維持習慣的原因。失敗不是真的失敗,無法從失敗學到教訓才是真的失敗
失敗代表可以找到自己做不好的方法,下次就知道要用別種方法,所以失敗要面帶笑容。只要找到越多做不好的方法,總會有一天找到好的方法。
- 成功與失敗只是存在同一個流程中,越多的失敗,就離成功越近。
- 成功者不因為失敗而放棄,堅持到最後一刻,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。
- 習慣養成後雖然持續習慣很容易,但一定不可能永遠快樂,有時候就是會想發懶。這時候「紀錄」就很重要,紀錄自己如果無法早起時,就無法好好保養臉、無法靜心閱讀、無法寫讀書筆記、連做早餐都很匆忙。
- 可以記錄一下為什麼無法持續教女兒英文,找出原因,找出新方法。
- 與其不陪練習英文而後悔,付諸行動才是最好的選擇。一開始刻意練習,慢慢培養的習慣會帶來獎勵(感受女兒英文進步)。如果不做,我知道以後我會後悔,產生自我否定感。
透過無數次的失敗紀錄,才能拋開明天ㄧ定會做的幻想,看清楚自己就是今天沒做明天也不會做的人,好好今天做下去吧。
「現在的習慣,決定你未來的樣子」
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
- 習慣帶來的好處:自我效能
當人克服了一項內心的恐懼,他對其他事情的不安情緒也會消失。亞伯特.班度拉將這種現象稱為「自我效能」。
自我效能認為自己能克服困難達成目標、學習新知識、從中成長。過程中即使全心投入,遭遇失敗就不會輕易放棄,這種信念稱為自我效能。
- 只要我們成功做到一件事後,挑戰下一件事情就不會覺得很難。
- 沃爾特米歇爾認為,期待成功的孩子在接受新挑戰時,會充滿自信的執行,同時表先出已經成功的樣子。他們覺得自己會挑戰成功,期待新挑戰出現。這些人都是因為過去有很多次「先做再說」的成功經驗。不害怕失敗,因為最後都會成功,這樣的經驗越多,越敢挑戰新任務。
- 認為「自己做得到」的自我效能,在各方面都會有很好的表現。
- 當我培養起跑步的習慣後,我覺得我也可以培養睡前瑜伽的習慣,這種成就感與自己是慢慢累積起來。
- 培養好一個習慣後,就會緊接著想要培養下個新習慣(慢跑>瑜伽>早起)
- 書中推薦我們可以培養那些好習慣來提升生活品質呢?
1.運動會讓我們開心
運動可以幫助學習的神經元成長,運動會分泌「神經營養因子(BDNF)」,幫助大腦學習
運動可以分泌壓力賀爾蒙,提升開心感。現在的人吃完美食,就想睡覺,讓人慢慢無法體驗到喜悅的情緒。
2.冥想可以解決上癮(反覆的負面思考)
實驗證實了冥想可以抑制大腦的「後扣帶皮層」,這區就是「重複一直思想同一件事」。如果一個人一直想同一件事情,就會產生強迫的觀念與行為。例如:酗酒、我是一個很糟的人。
冥想可以讓你從第三者的角度,客觀判斷感受與看法
- 發現自己「又」在浮出負面的想法(例如:我是一個沒有能力的人)
3.培養早起的習慣,可以在最有專注力的時刻,做最想做的事
一天中最有專注力的時段就是「起床後」,所以每天把握這段期間做最想做的事情,就可以達到最高品質的作用。
我們無法改變一天中,生活中突如其來的變化,只能把握「早起這段時間」,大家都在睡覺(連我家的狗都在睡覺),好好安靜的做自己想做的事,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。
- 最近在培養早起的習慣,起床後還是昏昏欲睡,所以我選擇帶狗出門散步,至少解決一項待辦清單,發現早晨的路上好清幽,路上很安靜,可以清楚地聽到鳥叫聲、河流聲,還可以聞到新鮮的空氣。最有趣的事,可以聽到家家戶戶在煮早餐的聲音。(我耳朵滿好的😆)
4.午覺可以提升專注力與記憶力
很多天才都有睡午覺的習慣,包含愛因斯坦、達爾文,因為他們的工作需要耗費大量的精神,和要創造力的工作,因此他們都有睡午覺的習慣。
- 日本福岡縣的高中規劃了每天午覺十分鐘,結果考上東大的應屆生比以往高出兩倍。
- 法國里昂大學研究,學習背誦的組員如果在中途有午睡,學習速度與記憶都會提高。
- 美國太空總署研究,每天小睡「26分鐘」可以幫助提升34%的意義和專注力等認知能力。
- 提升認知能力就是讓冷系統(理性系統)變穩定,人們就可以理性的抑制需求,追求將來的獎勵。
需要做有難度的工作前,可以小睡十五分鐘,之後頭腦就會清爽許多
5.按表操課安排明確的計畫,就可以有效地過一天
「明確的計畫就能擺脫選擇的痛苦」
索爾 北婁
作者佐々木典士,不只起床會設鬧鐘,連該睡覺時他都會設鬧鐘,告訴自己該睡了。因為賴床最大的原因就是「睡不飽」。如果早睡,就能睡飽,自然能早起。
大腦非常容易受到刺激,冥想就知道,即使沒人吵你,大腦還是一堆思緒飛來飛去。如果專心在工作時,突然手機一響,直接就大亂思緒。因此要對付混亂的大腦,要事先規劃好一天的時間,才能有效地過一天。
按表操課就能有效地過一天。
- 我最近起床都會寫下接下來早上到下午該做的事。然後就按部就班地按照上面的指示行動,發現減少許多壓力,增加很多安全感之外,很有成就感。
- 創作家的生活都很「規律」,幾乎都是晨型人,每天都很早起,利用早上時段創作。
- 天才不是隨心所欲,而是自律地在固定時間工作,並堅持下去的人。
- 如果不事先規劃好一天要做的事,可能一有時間就不小心陷入「煩惱與不安」的狀態。有空閒時,人有時候會開始煩惱,適當的煩惱是必要的,但是如果過多就會陷入負面循環裡。把各種時段(工作、做家事、興趣、休閒)都安排好,就不會有太多空閑時間煩惱。一整天下來還會覺得很充實,心靈很滿足。
幸福就是每天維持好習慣
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
結語:
《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》這本書真的很詳細地描述為什麼習慣很難養成,我們的大腦在想什麼?從中破解,覺得非常有效果。書中也提到,培養習慣的過程中一定會碰到低潮無法順利進行時,為了避免中途被打斷,平時就可以記錄一下自己做什麼事情會很愉快(找朋友聊天、運動、吃美食、散步),當你遇到負面情緒來襲時,就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善待自己,走出低潮,恢復習慣。每一天確實做好該做的習慣,就會感到滿滿的充實感與幸福感。
分享的照片是近期培養做瑜珈的習慣(某一天參加海邊瑜珈的照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