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

by Sandy
0 留言

我好喜歡這個書名,因為這句話體現了「把握當下」的重要。在還沒打開這本書之前,光是看著書名就得到了一個啟發,是不是遇到的人事物,都應該要保持這樣的心態。每一次與家人、朋友、親戚見面時,都有可能是最後一次見面。

因為長年住在國外,所以對於離別特別有感觸。沒有人喜歡離別,但是離別讓我們學會「珍惜」。還曾經被孩子說:「都是媽媽啦,嫁那麼遠,讓我要找阿公阿嬤都要坐飛機才能找到,我的同學都開車就可以見面」。但也因為這樣,孩子也會特別珍惜相聚的時光,因為有「時間限制」,讓孩子更能把握跟台灣家人的相處時光,這也是一種很大的學習。

這本書是紀錄兩位得過「諾貝爾和平獎』的達賴喇嘛與印度屠圖大主教的對話。這位印度屠圖大主教現在已不在人世了,因此他們之間對話內容更為珍貴。在他們相聚的七天裡,主要討論人要如何得到「喜悅」,沒有任何宗教色彩,沒有種族限制,一切很開放很實用的討論內容。我自己覺得這本書應該是人生必讀書之一。如果你對人生有困惑,陷入低潮,需要人生一道光,這本書絕對會是很棒的指引。邊讀邊感動,邊讀邊落淚,邊讀邊得到智慧。

「不是假裝苦難不存在,而是轉換看事情的角度」

最後一次相遇,我們只談喜悅

達賴喇嘛:「苦是無法避免的事,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面對痛苦,我們有選擇的自由」。

第一次讀到達賴喇嘛逃亡的故事完整版,被達賴喇嘛轉念的力量深深感動。達賴喇嘛原本住在西藏的小村莊,兩歲的某一天被尊稱是觀世音菩薩化身,被帶進首都拉薩的布達拉宮裡,有著一千多個房間,但是他在孤絕中長大。直到十五歲的時候,中國政府入侵西藏,西藏人民起義,擔心風險,達賴喇嘛就選擇半夜逃亡到印度。為了不要被發現,達賴喇嘛拿掉招牌眼鏡,跟著逃亡的人熬過沙塵和風雪,攀越九千呎的山,才結束三個星期的逃亡。

達賴喇嘛面對逃亡,他說:「如果我還在布達拉宮,我就一直住在金龍子,所以我還比較喜歡流亡這五十年的人生,對於體驗人生比較有幫助,也有更多機會學習」

「如果一件事只從一個角度看,你會覺得自己很不幸,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同一件事情卻回有新的契機」。這就是達賴喇嘛不怨恨也不傷心的原因。

屠圖主教:「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看似最陰暗的阻礙,才會決定我們成為怎麼樣的人。如果一切看起來都很絕望,我們最後就會變得很尖酸刻薄,對所有事都很憤怒」。你看世界的角度,正是我們體驗世界的方式。即使當下的路選錯,也能讓你看到「不同的風景」

因為現在人都太過重視自己,如果多去關心別人,你就會比較快樂。

研究發現,時常用「我」第一人稱敘述事情,和時常用「我們」兩人種相比,一直想到自己,用「我」的人,比較容易有憂鬱情緒。這個例子證明過度在意自己,反而比較不快樂。還是多關心別人吧!

  • 幫助別人的同時,你的大腦會分泌「腦內啡」,讓我們心情愉快。做善事時,大腦的「酬賞中樞」會發亮,跟想到巧克力一樣開心。
  • 幫助別人時感受到的溫暖,來自體內分泌「催產素」,與產婦哺乳期分泌的激素一樣,這種激素對健康有益,可以降低心血管發炎。 所以「慈悲」真的可以讓人快樂與健康唷
  • 微笑20秒就可以分泌愉快的神經傳導物質:血清素:天然抗憂鬱作用多巴胺:刺激大腦報償回路腦內啡:天然止痛劑。微笑也會傳染,別人看你笑,也會跟著笑,把正面效果散佈出去。
  • 感恩會刺激我們的腦內神經「下視丘」(大腦調節壓力的區塊),還有「腹側蓋膜區」(腦內報償回路:愉悅的感受)
  • 如果達賴喇嘛沒有流亡到印度,現在還在西藏的皇宮裡,我們可能永遠都看不到是全球的精神領袖。
  • 想要有強健的身體,不可能躺在沙發就會發生。一定要去鍛鍊、訓練你的肌肉,培養體力才會有健康的身體。一開始運動都很痛苦,但就是要突破他,才會迎來健康的體魄。人的身體可以被磨練,精神方面也是。

這本書分享了很多「鍛鍊精神」的方法與觀念,很多故事分享,實驗研究佐證,真的很好看也很實用。對生命的看法會讓你得到最大的「自由」,改變情緒很難,但是要改變「觀點」容易多了。而且立馬就可以改變,這本書就是在教我們如何改變觀點,讓生活過得有愛一點,溫暖一點。兩位尊主的對談很幽默還很溫暖,暖心的一本好書。

隨時準備好迎接每分每秒的遇見,不為過去的記憶影響,也不會受到眼前的事情,煩惱未來

最後一次相遇,只談喜悅

新的一年如果你想讓自己的心更平靜,更多愛,這本書覺得值得收藏。

留言